【从天人一体到结绳记事】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候鸟迁徙的时候,它们不看历书,也不看钟表,就能那么精确的感知到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呢?它们又是怎么能做到,在那样的准确时间开始迁徙呢?
植物不看历书也不看钟表,它们是怎么精确感知到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呢?它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在那样准确的时间节点,开始发芽开花的呢?
再比如,鸡不看钟表,不看历书,它们是怎么做到天黑就睡觉,天亮就能自动醒来打鸣的呢?以及,动物们的发情期,为什么也控制的那么精准?
如果我们放眼望去,整个大自然到处都是这样,一切都是如此准确,象钟表般的准确。动植物们,不看日历,不看钟表,他们能够完美地感知到气的变化,并准确的做出相应的行为。
只有人,离开了历法和钟表,就无法准确感知到气候的变化。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最开始的人类,和其他的万物一样,都是和天地之气相通的,万物一体,人本能的就能感受到气的变化。就像身上疼,会马上感觉到一样。
后来,人和天地万物分开,不能再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丧失了这种能力之后,不得已,人类才只好制定出来了历法。历法是什么呢?历法就是周期放大的钟表。在这个钟表中,天地阴阳二气,随时间周流变化。
宇宙就像一个大钟表。
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生命,它们根本连看都不用看这个钟表,就能准确的感知到时间和气候的变化。人以前也具备这种能力,在失去这种能力之后,他们无法靠本能来直接感知,只能依靠工具来间接感知。这个工具,就是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记的是什么】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结绳记事,就是记录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比如我今天早上起床了,起床后刷牙了,然后吃了早饭,吃完饭去上班了。上了一天的班,下班后去图书馆看书了。或者我昨天去打猎了,捕获了五只野猪和八只羊。
结绳记事,根本不是记这些无聊琐碎的流水账。结绳记事,记录的是天文历法的变化。
结绳,也不是打个结,把绳子弄个疙瘩来记录一件事。而是我们远古的先人,他们用绳子和木棍为材料,制作出来了最原初的宇宙全模拟全信息钟表。
这个最初的钟表,是后来所有历法和计时工具的总源头。虽然结绳记事作为一种计时记事的工具,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但是,结绳记事到现在,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是大家日用而不知。
【文字的起源:从结绳记事到文墨记事】
古之三皇,伏羲、女娲和神农,都是把王都定在关中。关于中表的制作和使用的道术,就是三坟。三坟的坟,既用来指天文台,也用来指三皇所传的道术。三皇之后是五帝。五帝时期,模拟宇宙全信息的中表制作和使用,可能是交接环节上出了问题,导致部分道术失传了。所以五帝时期,不得已,只好发明了新的记事体系,综述这些方法的典籍,被称之为五典。
从三坟到五典,中间发生了一件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是文字的诞生。
我们来想象一下,想知道现在几点了,抬头看下挂钟,或者手上带的手表就可以一望便知。假设所有的钟表,都一夜之间消失了。怎么才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点钟这件事呢?可以说,非常非常的难。
在三皇时期,哪天是什么日子,对应什么气候,应该进行什么劳作,史官操作中表,向天下播报就行了。
在五帝时期,中表不会造了,也不会用了,怎么才能继续向百姓播报今天的天气变化呢?黄帝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史官仓颉来解决。仓颉的解决方案是,用文字建立一套体系,来模拟宇宙信息。
(“今”字是由立杆测影而得)
无论是天上的天文现象,还是天下的万物变化,如果都一一对应起来,建立起来一套形象信息库。这样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来告诉大家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下午的某个时候是几点钟。
我们抬头一看钟表,发现现在是下午三点。简单吧,一个动作就行了。如果没有钟表,得去问别人,现在是几点钟。他和你说,现在是下午三点钟。两个人之间,要互相理解“现在是下午三点钟”这几个字,首先就得把这八个字造出来,才能进行沟通,和进一步的信息传播。
在三皇时期,史官把中表上显示的气候和日期,画下来传给百姓看。这是当时的播报方式。但是史官并不会用文字用来建立天文历法系统。也就是说,在仓颉之前,也存在图画,但是这种图画是给百姓看的,而不是史官用来把握天道的的最高道术,结绳记事才是最高的道术。
因为结绳记事和中表的失传,文墨记事这才成为了建立天文历法体系的主流方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文字的起源。文字和数学一样,都是起源于天文历法,也同样都是起源于圣人和史官之手。
结绳记事是对宇宙全信息全模拟的中表,以整体模拟整体。而文墨记事则是以信息的碎片,组织成一个整体,再间接的模拟整个宇宙,这样就无法做到全模拟和全信息。
从结绳记事到文墨记事的演变,老子在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不无遗憾。他认为还是应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在谈到中的时候,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通过人的描述,来百分百模拟宇宙,是非常难的事,很容易过和不及。最优的方案,还是应该使用中表来解决,这样才能做到对宇宙全信息的百分百模拟。
古人说仓颉是重瞳,现在人说到仓颉的时候,则认为他长了四只眼。重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人真的能长四只眼睛吗?显然不是这样。这就是文墨记事的弊端,非常容易造成信息丢失和信息失真。
仓颉重瞳,古人记录这件事,本意是说他上知天上,下知天下,并根据天上的天文创立了文字。并不是说他真的长了四只眼睛。而后来的人不明就里,错误的理解为,仓颉长着四只眼睛。(来源:北辰《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文者,天文也;字者,记事也。脱离了天文解字,人就被抛入了纯粹的符号游戏中,被从真实的自然中抽离出来,抛入了纯粹的文字世界中,抛入了纯粹的人文世界中。
以质胜文则天文兴,人文衰;以文胜质则人文兴,天文衰。从仓颉造字到孔子,再到后来的许慎,文字越繁复,天道越衰微。
最开始的文字,是尽量的百分百的模拟天象和物象,这时期的字,看起来就是画。很多考古人员说,夏朝之前没挖出来和后来的一样的文字,这是错误的想法。
因为越早的时期,文字对自然的还原度越高,我们考古中看到的画,其实就是那时期的文字。
后来因为文墨记事信息过载,文字的简化是必由之路,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史官画那么多的画给大家播报天气。于是,文字就被逐步的简化,从远古的图画文字,简化成甲骨文金文。简化的过程,伴随着抽象的过程,到了大篆和小篆时期,文字的书写,已经出现了很强烈的一致性规范特征。
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文字越来越呈现出规范化的符号书写。这是文字在中国境内的演变。
那些被驱赶出中国的罪人奴隶们,也就是夷狄们,他们由于远离了文明地区,没有专业的史官,来给他们建立天文历法体系,他们显然不可能出现文明,也无法建立起来和天象相符合的真正的专业文字。
所谓的古埃及文字,古巴比伦文字,历史上,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是近代被西方人伪造和杜撰出来的。
我们前面说,从结绳记事到文墨记事,从中表到文字,是信息的一次碎裂过程,是对天文的碎裂。这些远离文明的蛮夷,他们的文字,则是以中国的文字为最高的母本,走向了进一步的碎裂,和持续的信息丢失。这里说一下,当我们说文明的时候,文明和中国,这两个字是同义词。在中国之外没有其他的文明。
以中国为圆心,我们发现,离中国最近的蛮夷,他们的文字,和汉字的相似性越高,比如契丹文,西夏文等。离中国越远的蛮夷,他们的文字信息丢失的越严重,形没了,义没了,只剩下了音。
欧洲人作为离中国最远的蛮夷,他们的拼音文字,相比离中国更近一些的波斯文和阿拉伯文,藏文,突厥文,劣化得更加严重,信息丢失的更加严重,并一步步走向了纯粹的形式逻辑。(来源:北辰《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文】“文”字之象为观测日影确定历法时,留下的交叉纹路,即纹理。
因其源于天道,引申表示文字、文明、规律、条文等。起初“文”多刻画在龟甲、兽骨或陶器上。
【字】字,金文(宀,房屋)+(子,后代,子嗣)。
其本义是指在房屋中生孩子。后引申为“孳zī乳”。
《广雅》对“字”的释义为“生也”,《说文》释为“乳也”(孳乳)。字是从文孳乳而来的,所以叫“字”。古人在名之外另取一个跟名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另一个名,这另一个名是从原名孳乳而来的,所以叫“字”。
【文字之别】“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是从表示测影交叉纹路的象形字扩展指描画线条来表示意义的单体象形文字;字,从房内(宀)生孩子(子)的会义字扩展用两个以上的单体文拼合出来的合体文字,“字”是由“文”生出来的。文和字代表了汉字构形表义的两大类型,合称“文字”。
说文解字,分“说文”和“解字”。文是独立的图景,说明其构形,阐述其渊源;字是文的组合,需要解析才能明了。
把数量有限的基础“文”的构形搞清楚,并掌握“文”组合成“字”的规则,就可以举一反三,类推、组合出无限的字来,文字的系统性、科学性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六书”理论】
许慎将汉代常用的9353个字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540个基础字形(或称字根),也就是540部首,其中大多数是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之文,也有为数不多而构字能力较强的合体之字。除少部分本身几乎不参与构字或构字能力弱的部首外,约有470余个基础字形。前面我们提到,“字”是在房(宀)内生孩子(子)。其他文字,就是由这470余个基础字形,按照一定的规则逐渐生成、组合出来的。先了解基础字形,再明确生成规则,这样就能对汉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对汉字生成或构造规则的传统概括就是“六书”。
六书,是古人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方法中归纳出来的六种规则。许慎在《说文》中给“六书”作了界定并运用这些规则来分析小篆体系的字形结构,对此后的汉字研究与应用影响深远。
【“六书”名称的由来】
汉字是表义体系的文字,多能见形知义,具有很强的形象可感性。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汉字形体结构与字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ㄙ),背私谓之公”,就已经是明确的字形构造分析了。
“六书”就是指六种构造字形的方法。就适用性来看,“六书”主要是对秦代“书同文”以来的小篆字系构形规则所做的分析和总结,因此最适宜《说文》小篆的构形分析,而不是广泛适宜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隶书、楷书等各阶段各形制文字的普遍性汉字构形规则。
“六书”一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的“六书”只是泛指文字系统,具体是哪六书,直到汉代才有人明确指出,东汉的班固、郑众、许慎都明确列举了“六书”的名目。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而未作各书的具体说明。郑玄《周礼注》引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未做说明。许慎《说文解字•叙》列“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且举例加以定义,并用于《说文》的具体字形说解之中。
三家“六书”之说,名称、次第虽不全同,源头当为一。班固之说本源自刘歆《七略》;郑众之父郑兴乃刘歆嫡传弟子;许慎师事贾逵,逵父贾徽也是刘歆弟子。“六书”之说可能首先是由刘歆传出来的,刘歆与其父刘向都是西汉著名学者。“六书”理论可能是战国末至西汉的学者研究当时的汉字系统所抽绎出来的条例,刘歆取而传与弟子,然后辗转传承下来。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明确了“六书”的具体所指,谓:“周礼八岁人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对其顺序的调整,见唐代颜师古《汉书•艺文志》。其后唐代张参在《五经文字•序》中依颜注取许慎之名称、班固之顺序,列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至此“六书”的名称、顺序遂成定例。
【造字法新解】
虽然班固说六书是“造字之本”,但后世文字研究者多数认为六书不完全是六种造字法或字形结构法则,需要区别对待和解释。戴震在《六书论》中说:“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其弟子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申述:“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又在“顿”字下重申此说,谓前四书是造字法的本体,转注、假借二书不直接造字而是调节性的用字法。王筠《说文释例》也说: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
可见,转注、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一种汉字的使用方法--“用字之法也”。
转注、假借被排除在造字法之外,是不是造字的方法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呢?许慎言:“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以事物作为形旁,取发音类似的字作为声旁组成新的字,随后,他举例“江河”二字,认为形声字就是一个形部表意,一个音部表音。那么,问题来了,表音的部分为什么是此部、不是彼部呢?许慎老先生没有讲。事实上,通过对汉字的拆解和大数据分析,在汉字中,没有单独表音的部件,汉字的每一个组成部件都有其独到的不可分割的含义。
由此可见,汉字中大部分“形声字”可能在名称及构形理论上就站不住脚,也就是说,汉字没有单独的形声字,所有的构件都参与表义,其中某一部件表音。这类字同“会意“字(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本字的某一部件表音,一个则是另取音作为新字的发音。本站将这两类造字构形方法合并,统称为“组合会义”。
按照许慎老先生对造字法的归纳:指事者,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象形者,为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他分别举例为“上下”和“日月”,事实上,这两类字皆为会义,一个是通过察而见意会义,一个是通过画成其物会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汉字的造字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会义。对,只有“会义”这一种造字方法。如果为方便区分和辨识,可以将其划分为“象形会义”、“指事会义”和“组合会义”三种造字构形方法。本站对于汉字的造字法将按照这三类进行划分。
注意,这里是“会义”,而不是“会意”!
【会义和会意的区别】
会义和会意,两者看似相同实则大不一样。
会义之义是指字的本来意义,是某种客观的存在,一般不因外在的变化而变化,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而会意之意则是指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属于精神存面的范畴。
本义一词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黄山谷名其尺牍曰刀笔,已非本义。”白话文:“黄山谷称他的书信说刀笔,已经不是原来意义。”
本意一词出自《后汉书•冯勤传》:“ 勤还,陈霸 ( 侯霸 )本意,申释事理,帝意稍解。”白话文:“勤回,速霸(侯霸)本意,申明事理,皇帝怒气稍解。”
本网站要探寻溯源的正是汉字的本真、本来含义,也就是本义。因此,网站的字源解说中,只有本义,没有本意。
汉字有五维,一曰形,二曰义,三曰音,四曰韵,五曰类。
【形】汉字的形,源于天象和物象。汉字之形美,叹为观止!甲骨文,瘦弱纤细;金文,浑圆质朴;小篆,像充满柔性的小精灵在跳舞;楷书,端正挺拔,一身正气;行书、草书,潇洒自如。这些字用毛笔写出来,更是美丽如画。
【义】汉字的的义,源自于一气周流造化万物的状态。汉字之义美,叹为观止!470余个基础字形,生成、组合出来了数以万计的汉字,以名命物,将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表达无遗。
【音】汉字的音来自于音律。气不仅有味,有性,还有音。一个字发什么音,这都是必然的确定性的学问,是由天定的。而不是哪些人拍脑门来定的,更不是由人的口腔肌肉来定的。汉字之音美,叹为观止!
一个个汉字组合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这个美尤其体现在我们的诗词中,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韵】汉字的韵,源于万物音律的内在相通。因为相通,所以相近,因为相近,所以韵味无穷。中国的诗词语言凝练,意蕴深刻,画面优美,将韵律发挥到了极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没有一个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表达出旅人凄苦,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类】汉字的类,源于汉字的义以及汉字独特科学的造字方法。因为每一个部件都在表义,故自带分类、鉴别功能,同类别有共通性的事物就可以见字知著,分门别类,一眼识其“庐山真面目”。
因为汉字自天孳出、化成而来,五位一体,所以就特别的凝练。联合国有六种工作语言,但如果是同样内容的报告,我们不用看,闭着眼睛摸,最薄的一本绝对是中文版的,因为我们用最少的汉字就可以表达最多的意思。
备案号:滇ICP备2000168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2-20210058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