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的字形图解
读音
[diàn]
字类
国家规范一类字
造字法
组合会义
同源字:      
“电”的字形演变
“电”的字源解说

比亚迪百万级新能源汽车“仰望”的车标就是取自于甲骨文的“電”字。

image.png

一般的理解认为,甲骨文“電”就是自然界中的闪电,金文上部多了一个“雨”,下雨多伴随着电闪雷鸣,进而认为“電”就是自然界中闪电的象形描写。如果仔细分辨,甲骨文“電”其实并不像闪电,闪电是霹雳造型,而这个是玄弧造型。那么,“電”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要理解“電”,需要从华夏天象学的高度出发。

华夏人认为,群星围绕着北极星周天运转,群星相对运动带来了天地交合,天地交合过程中,孕育了能量,随后电闪雷鸣,这就是星体能量释放的过程。所以,地球、木星、金星等都在频繁发生闪电现象。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在微观的原子世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让物体内部的电子脱离原子核,就产生了微观电能。人类的生命诞生也是如此过程。详“生命是如何诞生的”。生命诞生刹那,天地间搭载灵魂信息的“電”注入了生命的胞体。

所以,道家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不仅能行云布雨,还能送子生育。

华夏人,把天地间所有的电能,统称为雷气

天象、地形、人事都表明,这个“電”是宇宙相对运动带来的。


我们再来看甲骨文金文的“電”:

电3.png

上部是北极星、苍穹,苍穹下的一竖四点,是沿着高山留下来的水。

下部的弧形符号,类似于现代的示波器形象。左上半是一个物体的旋转运动,右下半是一个物体的逆向旋转运动,中间的连线就代表着发电的过程。

电4.jpg

高山上流下来的水,自上而下,带来的势能,推动着水轮机运转,如此,“電”就产生了。

所以,金文的“電”字其实是在描述发电的整个过程:利用截留的水的向下势能,模拟天象群星周天运转,带动水轮机周天运转,产生了电。金文作为一种工业设计文字,讲清楚了“電”的产生过程,并对“電”进行了图形化显示。

综上,“電”字的本义是利用水的势能驱动水轮机发电。也借指闪电。又引申为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由闪电引申为像闪电一样的光亮;由闪电又引申为迅速。

【古代电磁学】

古代关于磁学的知识相当丰富。我们祖先对磁的认识,最初是从冶铁业开始的。古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磁学知识。磁与电有本质上的联系。古代对于某些静电现象的记载,如摩擦起电、地光与极光的电磁现象等,这恰恰是和磁现象相并列的。在我国古代,大约在春秋末期成书的《管子•地教篇》、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等,都曾记述了天然磁石及其吸铁现象,还记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针“司南”。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自觉功绩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咸阳的宫室太小,不足以展现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仪,就在公元前212年,下令在王家园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落阿房宫。

相传当年秦始皇在建造阿房宫北阙门时,令能工巧匠们“累磁石为之”,故称“磁石门”。磁石门运用了“磁石召铁”的原理,类似现代的安全检查门。

磁石门的作用,一是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门时以磁石的吸铁性能使隐甲怀刃者不能通过;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神奇,使其惊恐却步,不敢有异心,故也称“却胡门”。

磁石门的营造,反映了秦国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尚属首创,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创举。

其实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同磁打交道。人们在同磁石不断接触中,逐渐了解到它的某些特性,并且利用这些特性来为人类服务。

只有中国才有可能发现电的原理。

电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气场的表象,而对气的理解,西方简直连门都没入,今天的西医就是明证。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天地之万物皆为气所化生。至于由气化生万物的机理,中国古代哲学家多用“天地之气交感”的理论来解释。

天地之气交感,产生放电反应,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了。

“电”的古文举例

电,阴阳激耀也。(《说文》)——闪电。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谷梁传·隐公九年》)——闪电。

凫趋雀跃,风驰电往。(唐·卢照邻《穷鱼赋》)——比喻迅速。

仰乞圣鉴电察,则士衡之罪,自有不容于死者矣。(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请人明察的敬辞。

发表评论
留言交流(0

备案号:滇ICP备2000168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2-20210058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